2015年11月28日 星期六

大新百貨公司與蔡氏家族 (一)

香港早年的『四大百貨公司』,指的是先施、永安、大新、中華。他們是一群澳洲華僑回國後所創辦,這班華僑均為中山人,而且都是虔誠的基督徒。

『四大公司』之中,永安和先施已有很多人介紹過,筆者想在這裡談談較少人提及的大新公司。

新金山吸引華工

1842年鴉片戰爭導致的五口通商,使大量東南沿海地區的農民和手工業者紛紛失業。其中不少為了生計而出國到南洋尋找工作,有些去到澳洲,他們通常在礦場或種植場工作。

1851年,澳洲新南威爾士省發現了金礦,半年後維多利亞省發現更多。消息傳出,世界各地的『淘金者』蜂擁而至這個『新金山』 (舊金山是3年前已發現金礦的美國加州三藩市),單在1852年便有37萬人從世界各地來到澳洲掘金[A1] ,而這段尋金熱期間來到澳洲的華人據說有4萬人左右。

華南沿岸其中輸出勞工最多的地方除了廣東四邑 (新會、台山、開平、恩平) 外,還有孫中山先山故鄉香山縣 (1925年改稱『中山縣』),那裡有些村落有多達三分之一人出洋謀生[A2] 


1860年在昆士蘭淘金的華人。

壟斷香蕉市場

及至19世紀末,澳洲金礦日漸枯竭,淘金熱潮退卻,採金區的華工唯有另謀出路。他們有的人仍然留在當地,從事各種手工業;有的人則去到澳洲北部的昆士蘭省,從事蔬菜、果園等種植業。

他們種植的最重要的農作物是香蕉,香蕉生長於熱帶及亞熱帶地方,在澳洲則適宜在昆士蘭及新南威爾士省種植。其中昆士蘭省的康因茲 (Cairns,即今天作為前往澳洲大堡礁的遊客的落腳點那個小城) 附近的種植場,便是當年最大的香蕉出產地。

根據中央電視台製作、題為『百貨傳奇:從澳大利亞到香港』的一輯『華人世界』系列的介紹,當年澳洲本土出產的香蕉,比中國人種出來的『象牙大蕉』要大得多,而中國的象牙蕉則比澳洲香蕉好吃,可賣得較高的價錢。通過一個偶然的機會,澳洲華人香蕉農從家鄉寄來了象牙蕉的種子,想不到昆士蘭的土壤原來很適合這種蕉的生長,收成甚豐云云。

根據筆者查的其他資料,跟央視的說法有所出入。

香蕉原本於19世紀初年已在澳洲開始種植,種的品種是大蕉 (Gros Michel)。至19世紀中葉,澳洲香蕉被『巴拿馬病[A3] 』所侵害,蕉農損失嚴重,之後便從菲濟群島輸入能抵抗巴拿馬病的香芽蕉 (Dwarf Cavendish banana,又稱『華蕉』)



當年澳洲的香蕉種植場內,華工正將香蕉擔到火車站運

華工用小艇將香蕉運走。

生長香芽蕉的蕉樹較矮 (“dwarf”是指樹身而非香蕉的大小),只有6-8呎高,蕉身較修長,呈方形,味較香甜[A4] 。原產地的確是中國,但當年並非因澳洲華人蕉農靈機一觸由中國直接輸入澳洲,而是最初先傳到加那利群島 (Canary Islands),再經英國傳到菲濟。從菲濟引入澳洲後,從此便取代了大蕉,在澳洲普遍種植[A5] 

無論如何,華人蕉農實十分成功他們豐富的收成必須尋找出路,1880年代開始,他們將香蕉運到南方省份銷售,以雪梨為推銷的首要目標。

這個時候,另一批香山華僑在雪梨唐人街開辦了一些經營香蕉批發的果欄,這些果欄集中在農產品市場希孖結 (Haymarket) 其中規模較大的要數郭樂於1897年在欽布爐街 (Campbell Street) 24號的『永安果欄』,以及馬應彪和蔡興等人於1892年在同一條街20-23號創辦的『永生果欄』[A6] 其中蔡興那家族便是我們這篇文章的主角。


蔡氏家族

蔡興字祥泰,別字英輝,號禮和,1869年生於香山縣恭常都上柵村(今珠海市香洲區金鼎鎮外沙村)。父親名蔡潤之,家中有5兄弟,他是長子,二弟似乎早殁,三弟蔡昌,字均泰,四弟恒泰,五弟穎泰。

蔡興曾在上海英華書院讀書,20歲奉父命隨舅父到澳洲謀生[A7] 。稍後與馬應彪等合股在雪尼開設永生果欄,逐漸積聚了財富。

1891年蔡興回鄉探親,回澳洲時將年僅16 (18751025出生[A8] ) 的二弟蔡昌帶到澳洲,蔡昌讀過3年私塾,蔡興讓他在水果店內做幫工,並協助蔡興在雪梨近郊開闢園地種植水果與蔬菜,以供應市內的水果店。

蔡昌在工餘時間到處考察,留心商機。他發現,雪梨附近的金礦有許多礦工由於工作時間長,沒空到城裏買菜。他便把供應果店剩下的果菜運往淘金礦區出售,換回礦工淘得的金子。很快,蔡昌積累了第一桶金,不久,自己便在雪梨城內開設了一間小商店,經營百貨水果生意[A9] 

他們這些店舖生意非常好,很多新南威爾士省的果商都來購買水果、香蕉回去賣。

後來『永安』和『永生』與一間果欄『永泰』(馬應彪亦為大股東) 合作,在菲濟開設『生安泰』果欄。他們這些果欄專門經營香蕉買賣,壟斷了雪梨的香蕉市場。據統計,他們一年的生意額達40,000英鎊,這個數目足以買下一條街 (當年一英鎊相當於現在的15,000英鎊)

蔡昌

蔡興

澳洲排斥 回國發展

當年華人大量湧入以白人為主的澳洲,難免受到當地白人的歧視。昆士蘭省便成立了一個昆士蘭反華聯盟 (Anti-Chinese League of Queensland),該聯盟指華人佔據了無數金礦和大遍農田,大量種植香蕉、甘蔗、菠蘿,每週都有蒸汽船將收成後的香蕉運往南部默墨爾本、雪梨雪等地。有些小鎮的經濟完全被華人所控制,他們不但壟斷了生果零售和批發,其他行業如造鞋、鐘錶業也為華人所控制,甚至連鐵匠木匠也是華人。當地報章稱之為『華人問題』 (The Chinese Question)[A10] 南部城市也有反華的集會[A11] 

當地政府為對付華人對香蕉業的壟斷,便制定了限制華人種植香蕉的政策。雖然郭樂想出辦法,在澳洲附近的斐濟群島買地來種植香蕉,然後再進口澳洲,但後來澳洲政府索性連香蕉進口也設限制。

蔡昌和馬應彪、郭樂等覺得在澳洲無法立足,因為他們沒有居留權,而且華人在那裏做生意沒有保障,又不能買物業,賺這麼多錢也没有什麼出路,所以他們想到,不如回國發展,落葉歸根。


1880年代一份名Figaro的澳洲雜誌封面,可看到醜化華人
的漫畫,並稱華人為『瘟疫』
- “The Chinese Plague”




 [A1]“The Australian Gold Rush”,澳洲政府網頁。
 [A2]『歷史影像中的華裔澳人』網頁,2011-06-11查閱。
 [A3]巴拿馬病(Panama Disease)又稱『香蕉黃葉病』,為危害香蕉產業之重要病害,見台灣國立中興大學植物病理學系助理教授張碧芳論文:《鐮胞菌的分子檢測技術 以香蕉黃葉病菌為例》。
 [A4]“The Sourabaya Banana”,載1890-10-21在新南威爾士Grafton市出版的Clarence and Richmond Examiner
 [A5]“The Origin of the ‘Cavendish’ Banana”,載於布里斯本出版的《昆士蘭人》報 (Queenslander)1889-02-09;另見英文維基百科Cavendish Banana”條。
 [A6]永生果欄另有分店在果街市Steammill St及沙昔街Sussex St)。見楊永安:《長夜星稀 澳大利亞華人史1860-1940》,第272頁,香港:商務印書館2014.3
 [A7]『蔡()母盧孺人墓誌銘』,刻於其於香港薄扶林墳場的墓碑上。
 [A8]很多網站都指蔡昌出生於1877112,本文是根據蔡昌在薄扶林華人基督都墳場的墓碑上刻上的出生日期。
 [A9]『百貨鉅子蔡昌、蔡興』,載《越秀商業名人》。
 [A10]維多利亞省出版的Mercury and Weekly Courier1887-12-09
 [A11]昆士蘭省出版的The Brisbane Courier1887-07-25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